2015-08-13 10:24:25
开展社区医务人员再教育有利于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作为保证农民身心健康的农村卫生工作是全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当前活跃在农村卫生战线上的百万乡村医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而他们普遍学历偏低,专业知识老化,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居民的实际医疗卫生需求有较大差距。全面推动基层医生再教育可以提高基层医生水平。当大量合格医生站到农村社区医疗保健第一线,就有可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复诊次数和误诊,减少转诊率,降低医疗费用。
医院的发展需要医生终身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是医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医务人员的主体是医师,除了科学管理之外,医师个人和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保证良好医德医术的先决条件。高素质的医师队伍必须由高素质的医师个人组成。对于从医科院校毕业后到医院工作的医生而言,如长期不培养,医疗技术难以提高。不能满足多学科较深层次的医疗咨询和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更不能有高精尖突破。因此,医院医师的训练和再教育就成为造就高素质队伍的基础工作
社区医务人员再教育有利于适应时代发展,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另外新的医学模式将心理因素放在了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位置。这更加要求社区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再教育,掌握多方面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全科医生。针对目前的医务人员现状,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说:“中国医疗体系缺乏一个‘看门人’,这个看门人就是全科医生。在病人去医院前判断是否有其必要。没有了这个看门人,哪怕是需要简单家庭护理的病人也会寻求昂贵的医院诊治。”大医院的功能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目前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既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所以钟南山委员强烈呼吁,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合格医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社区医务人员再教育有利于改变社区公共卫生学科人才相对薄弱的局面,提高预防宣传力度。疾病预防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不管是民众行为,医生培训和工作重点,卫生经费使用和机构设置无不以预防为主。重预防是防病于未然,消病于无形之中,是釜底抽薪之举,是减轻临床一线压力的良策。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保持健康是我们的目的,寻医问药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预防是保持健康的好策略,我们有必要开展爱国健身卫生运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正如著名教授洪绍光所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病,归根到底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因此,社区医务人员有必要接受再教育,对于提高预防意识,加大预防宣传力度大有好处。
目前在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和努力下,我国基层社区医务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毋庸置疑,由于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社区医务人员的素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