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3 10:23:14
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经历了八十年代以来的新文艺复兴的洗礼,许多作者的文学创作实践已经跨过了当代西方文艺思潮及拉美文学的阴影,从九十年代开始,当代汉语文学也树立起自己的精神姿态和语言形象,关于图书编辑就更加的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够更加好的鉴别优劣,为广大的读者编辑出优秀的刊物。媒介融合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素质维度传统的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传统媒介的应用,主要面向于传统的媒介方面,例如纸质书、报、刊等媒体。同时在高校的培养模式中,我国的编辑专业也主要放在中文系,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文稿编辑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对于传统的编辑培训,往往注重是信息的内容,并非是技术的手段,在整个过程中强调的是对法律法规、书稿的规范标准及职业道德思想教育方面的培训。这样的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等条件的编辑工作,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了。
在当今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为名利所困惑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很多作者的心情空虚和浮躁,在创作中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左右,看不到心灵更深处的东西,更谈不到去把握时代的命脉,导致写出的作品缺乏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令人欣悦的美,很难表达出让读者信服的思想内涵。时代更加要求图书编辑应该具备一种辨别的能力。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编辑代表社会大众对思想文化进行选择,以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任何个体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成果,一开始都不具备社会性,只有通过编辑的选择和评判这一过程后,才有可能被纳入社会文化传播体系,进而成为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文化成果。在选择和评判的过程中,编辑既要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选择和审视合适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来建构社会和民众所认同的文化体系。而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也正是在这个选择和评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图书编辑首先应该是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然后应该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再将最优秀的图书呈现给读者,这是图书编辑基本的文化素质。
图书编辑活动的本质和特征,就是选择性。编辑者首先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通过优化、净化等手段控制社会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使人和信息直接保持协调和均衡。如今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据统计,每年全世界的新增文献量超过1亿册,平均每天超过30万册。而这样的信息爆炸虽然丰富了社会的信息总量,但对社会同样有负面影响,由于信息量太大,人们对于多种多样来源不一的信息很难辨清真伪,甚至会产生价值观的迷惘。而接收这些数量惊人的信息,也需要大量的注意力,还会消耗和浪费掉其他资源,得不偿失。而作为人和信息之间的中介者,新闻编辑者必须要承担起筛选和过滤信息的重任。在信息时代,编辑的首要功能就是对海量的信息进行过滤,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健康信息,删除与历史前进社会进步不一致的“垃圾信息”,以净化全社会的信息环境,节约人的注意力资源,协调人与信息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编辑对信息的选择是有标准的,其标准不是编辑人员的个人喜好,而是社会标准和读者标准。选择标准既要考虑到国家的文化政策和既定的编辑宗旨方针,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更要考虑读者的利益和需求,所以这就给现在的编辑职业带来了较为困难的选择,这个行业需要更加优秀的队伍。